课题捕蛇者说(第2课时)教案2.认识柳宗元同情劳动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柳宗元同情劳动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1.问题研讨:形式一: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写法、感情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形式二:教师进行指导性地提问,带领学生逐步解读课文,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2.问题集锦:①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为何争奔走焉?②蒋氏三代命运悲惨,令人同情,你认为他哭诉时想让作者帮助他吗?为什么?③文中描绘蒋氏乡邻“今其室十无一焉”,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④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⑤作者引用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用意?⑥作者对“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现象抱以怎样的感情和态度呢?⑦对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3.写法探讨: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1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⑵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包括:生存情况之对比,生活状况之对比,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4.质疑之声:柳宗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却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认为他是为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被贬官后的失意所为,对朝廷之不满更多的是一种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结合其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来谈)5.归纳总结: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6.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