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南宁市十九中李柏萱实验稿课标: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2011年课标: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教材分析: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课题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2)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民族服装,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2)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3)通过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学关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1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教师创造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法,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能力。2、主要通过“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兴趣激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3分钟】教师身着侗族民族服装进入教室。问:同学们觉得老师的衣服漂亮吗?有没有人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呀?问:老师的服饰是侗族的服装,那我们班上有没有侗族的同学呀?还有没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同学吗?不同民族同学们在一个班集体里面幸福吗?讲述:这么多不同民族的同学在一个班级大家都感到很幸福,很开心。那么咱们中国的各个民族又是如何幸福的在华夏大地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11课,民族团结学生直观感受少数民族服装。预期回答:漂亮,是布依族的服装。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共鸣。新课学习【共38分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20分钟)(板书标题)第11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答:56个,其中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55个,全国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问:同学们知不知道南宁市主要居住了哪些少数民族呢?讲述:南宁聚居着壮、汉、苗、瑶、侗、毛南等三十多个民族,其中壮族占人口的64%,达170多万。壮族是目前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