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捕蛇者说》教学目标:1、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2、了解“说”的体裁特点。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点,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理想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人物之间精彩的提问,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应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哪位同学来谈一谈。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师板书课题,作者]2、学习这篇课文,除了掌握字、词、句的含义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以下几点内容。[师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指名简介作者及“说”这种文体;作者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2、检查练习册预习题中字音、字义两项内容。3、整体感知通过检查的结果看,同学们课前作了很认真的准备,很好,哪位同学初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捕蛇者说》写了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教师范读课文四、正音五、朗读课文指定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六、默读、理解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然后讨论。(2)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3)生之间互相讨论。(4)生提问老师。(5)师强调文中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可分步骤进行:(1)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1、重点词语和文句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章:花纹。啮(niè):咬。腊(xī):抵充、顶替。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2、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3、指名朗读第2、3两段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专其利:“专”,独自享有。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