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节水的组成》教案浙教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水的组成物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线索来学习水,从而完成全面对水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识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更能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由浅入深的学习“水”,为进一步学习水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研究,向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激发兴趣。二、教学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三、教学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四、教学方法边实验边讲解五、教学用具水电解器、电解水的电脑动画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二)引入: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大量水,而且,大气中、动植物体内也含有许多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物界,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人类探索水的组成历史悠久,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的水分子组成到底如何呢?请认真分析和观察电解水实验,体会如何得出正确答案的。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一、水的电解: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2、观察内容及步骤: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但产生的速率与多少都不同。在负极上生成的气泡又快又多,而在正极上生成的气泡又慢又少。两个玻璃管中的现象相同点是两极上生成的气泡均向上运动,气体分别汇集在玻璃管的上部。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两支玻璃管里的液面都在下降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气体检验:等收集较多气体后,设法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应堵住试管口)进行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是氢气。3、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解释:一个水分子有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说明:(仅供参考资料,上课没必要讲解)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有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2.有时收集到气体量较少时,当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时(氢气),可能只发出爆呜声,而看不到淡蓝色火焰。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4、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具体做法是: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注意: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这是为什么?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②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5、电解水的一简化装置【补充】电解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H2和O2生成,所以水发生了化学变化。二、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是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下是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水的密度最大【讨论】冰山的形成过程及泰坦尼克号船的沉没的原因。补充:2002年3月,南极巨型冰架在一个月内崩塌,一座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厚200米的庞然大物仅仅31天就不见了踪影,化成千万座冰山星罗棋布在南极洲东部的威德尔海。事隔仅一年多,北极也传来了冰架破裂的轰鸣声,北极最大的一块陆缘冰,在冰天雪地中坚守了3000多年后,终于耐不住热而崩解了。通过该材料让学生感受全球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课后摘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原子等微观粒子,在本课教学中过早的给学生呈现水电解的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