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之《陈涉世家》教学目标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学习课文材料处理详略得当。4、认识我国古代农民起义反抗压迫和剥削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全面分析,了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那么,课文在叙述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涉的性格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这节课我们再研究。二、明确目标1、通过质疑法,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2、了解文言文中成分省略、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3、展开背诵竞赛。三、整体感知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节课重点分析人物的言行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疏通全文,重点突出几个句子的翻译;本文涉及到了通假字,一词多义及成分省略现象,在提问练习时做重点体现;文言文的背诵是学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背诵热情是当务之急。因此本课可以展开背诵竞赛,以此调动积极性。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后,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质疑,另一组回答,然后互相交换进行。⑴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胜青年时就对被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的志向?“苟富贵,无相忘”“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⑵“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起义领袖的什么抱负?鲜明地表现出他们起义的决心和为争取自由、摆脱压迫而死的抱负。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了陈涉的什么决心?表现出陈胜、吴广对王侯将相的蔑视,对推翻统治阶级举行起义的向往和决心。⑷第三段中哪些动词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数言欲亡,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2、出示大屏幕,把一词多义、通假字、省略句等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加深印象。⑴讨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的意义、用法:①项燕为楚将项:是将:大将(名词)上使外将兵将:率领(动词)公将鼓之将:将要(副词)②若为佣耕为:是为天下唱为:对士座多为用者为:被为坛而盟为:筑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以数谏故故:缘故⑵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所通的那个字。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谪)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唱──倡)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以──已)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披)⑶文言文往往省略句中某些成分,翻译时要联系上下文补充完整。①守丞死,()乃入据陈。(义军)②上使()外将兵。(之:指代扶苏)③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义军)⑷笔译下列句子。①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不杀头,然而防守边境死亡的人本来也要占十分之六七。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士兵中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劳的。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指起义)而死行吗?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里提着灯笼假装鬼火,像狐狸那样凄厉地叫喊:“大楚要兴起了,陈胜要做王了。”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全国百姓发出号召,一定有许多响应的人。3、展开背诵比赛。全班分两大组,互相评分,优胜者得奖。五、总结通过三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本课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对其中心、写法有了了解,并且也培养了同学们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思维能力(如质疑),解决了重点、难点的问题,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六、布置作业全篇翻译(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