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加强诵读训练。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教学方法⑴反复朗读法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二、采访对话,理解课文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采访开始: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进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武陵人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房屋整整齐齐,青砖白瓦。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树茂盛,修竹成林……实在是山清水秀,优美恬静啊。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对素不相识的我热情相邀,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我的到来,都来打听消息。这份热情淳朴实属少有。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们生活幸福,其乐融融。他们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无忧无虑,人人安居乐业。真是一个好地方。疑似天上却人间。记者:桃花源人告诉你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记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当你告辞离开时,桃源人对你有何嘱托?他们何出此言呢?武陵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许他们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不愿再面对纷乱更替的乱世。记者:既然受人之托,为何还要在离开时处处做标记,还要将此事告诉太守?武陵人1: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世间少有,我担忧别人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再探桃花源。武陵人2:想急于告诉人们我的传奇经历,我想太守是当地长官,他应该知道。……三、运用想象,配话(画)外音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留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再次品读课文,配画外音。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读课文,另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或(话外音)一位同学读课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动,只见一片粉红夹岸而来,晴空下,桃枝交柯,纷纷扰扰,桃花菲薄迷离。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葱茏,香气袭人。一阵清风,伴随着芬芳香气,花瓣如粉红蝴蝶,飞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荡荡,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泻玉,桃花放焰……一位同学读课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桃源人问:“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