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探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培养学生应用公式解决为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学具准备:用大萝卜切成圆柱,并把它分成若干等份的扇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唤唤醒旧知。1、课件出示长v=abhv3正=a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长××宽宽××高高正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棱长棱长V=sh底长长宽宽高高棱棱长长师:回忆我们学过哪些的立体图形,怎样求他们的体积?(回忆长方体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索新知奠定基础。)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圆柱的体积。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2、你能猜测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吗?(生:可能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验证我们猜测的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是否能成立?(学生在课前把大萝卜圆柱体,把它分成4、8、16、个扇形,用它学具,学生亲自经历了把圆柱分割成扇形的过程。学生亲历对圆柱体如何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全过程。)(此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的过程,在小组交流中真正的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来源,真正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谁愿意代表你们组把你们的验证过程汇报给大家听?生1: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我们发现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半径的一半,长方体的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的半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它们的体积不变。所以我们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也就等于长方体∏r×r×h,也就是底面积×高,所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合理的。生2:我们组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圆柱的高,他们的体积不变,所以我们验证,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是成立的。生3:我们组是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扇形面积的一半,扇形的面积=底面周长××高,长方体的高=圆柱体的半径,底面周长=2∏r,2和2约分,所以我们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是成立的。(赢得了台下的掌声。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会给我们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会让他们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5、师:你们真棒,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合理的,我们的公式是成立的。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直观,更简洁?你愿意把这种方法说给大家听吗?(学生探索出的三种方法,第二种更容易让全体学生接受,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1、3种的推导过程,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至少都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知道公式的来源。)6、屏幕演示:(学生边说边演示)通过演示,你发现了什么?求圆柱的体积就是要知道什么条件?(演示到此处停一停,你发现了什么?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渗透了逼近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7、谁愿意把这种验证方法再说给大家听?(边说边演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积=底面积×高高底面积高V=sh(学生经历由实物到抽象的过程。脱离实物说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底面积为4.5平方分米要知道涂料桶占多大的空间,需知道什么?高是6分米高是6分米(让学生体会圆柱体体积计算是需要先知道底面积和高)2、一根圆柱形柱子,底面半径是4米,高是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答:它的体积是2.512立方米。3.14×42×5=251.2(立方米)(解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