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1.考古人员在黄河中游某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彩绘陶器,该文化遗存可能是()A.仰韶文化B.红山文化C.大汶口文化D.龙山文化2.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B.种植玉米和南瓜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D.建有祭坛与神庙3.以下能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河姆渡遗址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代表,稻穗纹陶盆(见如图)即出土于此。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结合所学可知当时()①属于旧石器时代②人们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③居民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④5.夏朝是中华文明兴起的典型代表。以下属于夏文明成就的是()①世袭制代替禅让制②实行内外服制③中央设行政、军事等机构与职官④青铜器何尊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6.如图所示的制度在哪个朝代实行过()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7.《尚书•盘庚》中写道:“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这些“共政”的“旧人”以王室宗亲为主。由此可知,商代()A.政权体制中渗透着宗法思想B.商王靠政治联姻加强中央集权C.开始确立贵族世袭的特权地位D.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8.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将“先教”视为“政之始”,将刑法视为“政之终”。据此可知,荀子主张()A.隆礼重法B.思想统一C.以法为教D.明法审令9.据史载,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的中国()A.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10.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后形成了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下列诸侯国均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是()A.齐、楚、燕、晋B.韩、赵、楚、秦C.齐、鲁、楚、秦D.韩、赵、燕、晋11.《论语·季氏》中记载孔子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分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孔子的“道”与老子思想一脉相承B.孔子认为天下无道的责任在诸侯C.孔子意在维护周天子的地位权力D.反映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落12.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此时()A.私学兴盛促进文化传承B.君主专制成为学术共识C.百家争鸣服务现实政治D.社会动荡推动华夏认同13.下列关于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A.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B.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C.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建立D.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1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中央任命D.地方推举15.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更趋剧烈,士阶层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企图影响现实政治。下列思想家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A.商鞅B.韩非C.荀子D.邹衍16.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有()①各诸侯纷争不断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③华夏族发展壮大④各民族进一步交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7.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有重大发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青铜农具已广泛运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B.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D.采用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政策18.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