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羽之死作家与作品1.司马迁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也有人认为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期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征《悲士不遇赋》片段。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2.《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司马迁撰。初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父职,在太初元年(前104)参加制定《太初历》后,开始撰写《史记》。经十余年努力,终于成书。该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历时三千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65万字。该书的宗旨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这一朝代更替的周而复始的固定公式。这种认识并不科学,不过当时人们也只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该书取材丰富,对《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添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广泛取材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体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该书堪称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开端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练,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有良好的影响。3.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中国史书体裁。由本纪、世家、表、书(志)、列传组成。以本纪、列传为主,故名。本纪用以记述帝王;世家用以叙述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表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书(志)用以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用以记人物、民族和外国。始创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以后历代正史均取此体,其优点是便于记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事迹。缺点是记事分散于本纪、列传、书(志)等各篇之中,不能完整、连贯地表述每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4.楚汉战争继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自汉元年(前206)初至高祖五年(前202)十二月,历时四年多。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秦二世三年(前207),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推翻秦王朝。按照原来楚怀王的约言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咸阳,理应王关中,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正月,项羽佯尊怀王为义帝,徙于郴。二月,分天下王诸将,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刘邦为汉王。项羽进入咸阳后大肆烧杀抢掠,不仅失去民心,也导致无法立足关中。此后他贬义帝于江南,迁刘邦于巴蜀,徙故王于恶地,王亲信诸将于善地,挑动和加剧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并且迅速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刘邦被徙封汉王后,决定以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三个月后,乘田荣起兵反楚的有利时机,决策东向,终于爆发了楚汉战争。项羽分封诸侯后即罢兵回归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