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由于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引起海水水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称为潮汐。海面上涨,海水涌上海岸,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海水每昼夜都有两次涨落现象,白天海水涨的现象称“潮”,晚间海水上涨的现象称“汐”。听潮作者:鲁彦作者:鲁彦文体:写景抒情散文文体: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像作者简介•鲁彦是现代作家。1901年出生,原名王返我,后改王忘我。亦名王衡,又叫王鲁彦,笔名鲁彦。浙江镇海县人。代表作《柚子》、《驴子和骡子》。作品简介•本文原载1934年9月1日《中学生》第47号,后收入《驴子和骡子》。据作者夫人覃英谈:“鲁彦是现实主义作家,他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四面环海的普陀山。作者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写作背景•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他十分不满。当济南发生一起惨案时,他如实地向世界作报道,触怒了国民党政府,被撤了职。后来,当局要他搞书报检查,他不干,于1929年夏跑到上海,先是失业,后是教书,并由此开始专业文艺创作。这一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那里,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于是写出《听潮的故事》这篇优秀的作品。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听潮,第二部分写听潮引出的故事如和尚崇洋媚外等,反映了世态炎凉。课文是原文的第一部分。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描写景物的手法。(写景的层次)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窗棂()汩汩()深黯()铙钹()云汀()罅隙()芳醇()拨剌()慵懒()溺爱()língàntīngchúnyōngnìlàxiànáogǔ填图示导读:第一部分:()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1452122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写潮落,潮涨的情景。直抒胸臆:喜欢海,溺爱海潮的感情。文中写了海潮涨落的哪几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大海怎样不同情态的美?海潮退落(6-12)海潮初起(13-14)海潮高峰(15-17)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静态美动态美温柔静谧之美充满生气之美雄伟壮阔之美思考:1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个词语是什么?2第四自然段从那些角度写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试作品析。欣幸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击岩石而溅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突出了其气势宏大、湿润的特点,准确得体。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海睡图俯视:平视:远视:仰视: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像蒙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海睡图①“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这是将视觉转化为幻觉,透露了作者愉悦、欣幸的心情。②“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③“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总结: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海睡图分析:把海睡时声音的低、轻,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种温柔来作比,把海的沉吟与情人芳香纯正的蜜语来作比,既有触感,也有味觉,具体形象,真实可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两个比喻极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