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VIP免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1/7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2/7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3/7
23.《墨池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2.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三、教学难点:懂得借事议论、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习准备:收集王羲之、曾巩的有关资料。四、学法指导:1、对照注释朗读课文,读准文章的字词。2、继续对照注释,理解文章翻译,扫清字面障碍。3、根据文章的预习提示和问题进行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353年,一个人邀请了41位亲朋好友,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坐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他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作序,写成《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它的原本据传后来被唐太宗取去,作为自己的陪葬物。《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公元650年失传,但他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太宗对兰亭序的偏爱,促使更多书法家学习和摹临他的字体。他是谁?他就是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墨池的文章——《墨池记》。(二)、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墨池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独立识记、小组互助等方式,识记重点词语、疑难句子的意思。2、理清文章内容,明确本文主旨,深谙勤学苦练成就事业之理。一、基础识记:(一)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________,是____代_____家,字_____,是“__________”之一,与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为“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__》2、王羲之:字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代_____家,被后世称为“_____”,后人评他的笔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注音:洼然()徜()徉()楹()恣()肆()(三)解释加线词语: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有池洼然而方以长羲之常慕张芝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王君盛恐其不章六字于楹间以揭之,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邪?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四)翻译重点(四)解释重点句子:1、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2、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4、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5.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6.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邪?7.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8.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二、课文内容理解:(一)用原文填空:1、本文第一节记叙了王羲之的一件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槛柱间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找出文章中议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理解填空:5、从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和“羲之之书晚乃善”的史实中受到的启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墨池”两个字传递给后人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7、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什么?___...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墨池记》教案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