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二则新闻,进一步了解新闻这一文体(一)导入上节课,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样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解放军雄姿。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时代背景: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二)对号入座1.新闻的结构(本文的结构)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导语】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背景资料】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背景资料】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2.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经过和结果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三)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真实性: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四)比较阅读——两则新闻的异同A.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1)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2)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3)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4)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5)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6)……B.找“不同”1)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2)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