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简练。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语言的简练性。3.体会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文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放映三峡风光片,让学生畅谈对三峡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播放《三峡情》等有关歌曲)明确: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作家、作品。(1)学生相互交流材料。(2)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本文选自《水经注》,该书既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课件展示)二、动口朗读,初步感知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积累文言词语。(课件展示)阙(què)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绿潭漱(shù)属(zhǔ)引绝巘(yǎn)(学生齐读两遍,将注音标在课文中。)3.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个别朗读,感知朗读情况。(课件展示一些停顿例句,提醒学生注意。)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三、动心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1.将课下注释批在注文中。2.试译课文。3.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四、动情朗读,理清课文结构和内容。1.分组分别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教师点拨并板书: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色2.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体会景物特点。板书:山:长多陡高峻夏水:凶险迅疾春冬:摇曳多姿秋:悲寂凄凉思考讨论:为什么先写山?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结合课后题)(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五、动脑朗读,领会艺术特色。1.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品析。教师示范:(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静结合。(2)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趣味无穷,写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3)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用猿鸣来烘托凄凉、令人伤感的秋景,情景交融。(学生相互交流、展示。齐读并尝试背诵)(教师提示:背诵可按课文内容的先后去背)六、拓展探究。1.课件展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本文进行比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畅想三峡:课件展示今日三峡景观,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有何不同;如果你站在三峡大坝上,高歌毛泽东同志的诗句“高峡出平湖”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想?(1)让学生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2)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学生互相交流汇报)3.课下阅读《长江三日》。七、小结。本文语言简练生动,用155字,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我们学习本文,既要学习语言,又要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我们家乡有哪些名山胜水,能不能写出来和大家共享呢?【资料宝藏】1.《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2.《长江三日》(刘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