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本诗的写作背景。2、理解诗句的含意及其主旨;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3、理解诗人独特地内心感受,培养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4、善于通过主观感受表达内心的强烈震动;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景物感受进行描写。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当时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2、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曾一度寄住精神病院。著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3、时代背景: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4、学习生字:骤然(zhòu)缀扣子(zhuì)绷(bēng)窗棂(líng)5、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诗共七节。第一节是对当时告别情景的真实记录:“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第二节写了火车开动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得依恋之情,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第三节,诗人化用了那首有名的《游子吟》,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第四节承接第三节,写诗人不由自主地探出车窗,与亲人告别,他从送行者的表情中明白了此刻的意义。第五节写出了自己“四点零八分”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最后两节,诗人直接写自己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这里诗人刻画出的是那个动乱时期年青一代的生存状况:动荡、惶恐,却不乏深沉的忧患。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受。四、教师小结: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明确: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这也是一代知青当年共同的心理感受吧!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出现国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