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难点:1、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三、教师范读课文。四、正音。啮(niè)腊(xī)挛(luán)踠(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数(shuò)矣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死者相藉(jiè)曩(nǎng)隳(huī)恂(xún)缶(fǒu)谨食(sì)之熙(xī)以俟(sì)夫(fú)五、朗读课文。指名三至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六、研读课文第1段1、全班同学齐读。2、重点词句(1)黑质而白章:“而”,表并列。(2)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而,如果;“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然”,然而;“而”,如果;“之”,代蛇。“以”:用(它)。“为”:作,制成。(5)可以:可以(之)。(6)其始:“其”,指所要述说的事。(7)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募”,征集,召募。“当”:当作。“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8)永之人争奔走焉:“焉”,于此,在这件事上。3、讨论内容。提问一: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明确: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当其租。提问二:作者是如何写异蛇之异的?明确:从蛇的状貌、蛇的毒性、蛇的用处三方面来突出异蛇之异。提问三:永之人冒死捕的缘由是什么?明确:“当其租入’提问四: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明确:作者写这些是要暗示租税之毒甚于蛇毒七、总结本节课。八、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节字词、句子的意思。二、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二、三节。三、串讲翻译课文第二段1、重点词句。(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吴:“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为”:做,干;“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者”:指“儿死”的情况。(3)言之,貌若甚戚者:“貌”,脸色;“甚”:很。2、讨论内容。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明确:蒋氏自述一家三代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提问二: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明确的:他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四、串讲翻译课文第三段1、重点词句。(1)余悲之,且日:“悲”,怜悯;“之”,代蒋氏;“且”,并且。(2)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2、讨论内容。提问:这段写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