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1.3长度与体积的测量教案一、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3)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能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科学思考]为什么测量不同的物体长度要选择最小刻度、量程不同的刻度尺?为什么在使用量筒时在平视,而不是俯视或仰视?[解决问题]学会用累积法测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的方法,能利用量筒液体的体积及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规范使用仪器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思考习惯,树立勇于探索新问题的意识,养成严谨的实验风格、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二、要点扫描[课标解读]《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如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长度的测量是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科学探究基本技能.体积的测量是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量筒)进行测量和观察的科学探究基本技能.[内容分析]《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是教科书9~13页第3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教科书较详细地说明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长度测量工具的选择及测量方法的设计等.设计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能保持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学习纳米有助于学生了解“纳米技术”的概念及意义.长度测量中有许多难点,如单位换算,一些间接的测量方法等.特别是间接的测量方法,由于不是利用常规的思维,而现实生活中又需要经常用到,所以必须强化练习.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一种的,所以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从理论上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从实践简便、准确、是否符合实践要求等角度去取舍其中最佳的方案进行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教科书详细介绍了固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单位,并用实物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关于体积测量教科书讲授了测形状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量筒或量杯是常用的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测量时要把它们平放在桌面上,并使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用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设计对学生要求较高,但这种方法是以后学习“测固体密度”的基础.教学重点是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通过练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学会测量液体体积的正确读数(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情认识]长度的测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运用工具进行测量.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使用过刻度尺,但能正确使用的却很少,特别是要求做到“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所以,除了严格的测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实践体验使用刻度尺,尽可能地对于身边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子入手学习长度的测量、纠正平时不科学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的测量方法.学生对于物体的体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科书是在叙述了长度的相关知识后,叙述了体积的单位、测量液体体积的常用仪器量筒或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测量形状规则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对体积相关知识的“规范与梳理”.而特殊法测体积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法点拨](1)身边实例,实用激趣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基础,尝试在生活中“解决关于长度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尝试操作,不断修正刻度尺的正确操作是本节的难点,利用尝试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之间彼此订正.(3)设计方案,思维创新特殊长度的测量有许多方法,不局限于某一种,所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多种不同的方案解决问题.[经验介绍]从身边的事例入手,通过要求解决身边的问题而必须掌握利用刻度尺,并让学生尝试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