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安陆市德安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课前准备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2、了解巴金的创作3、了解历史背景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1.个人示范读。2.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3.个人示范读。(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4.学生齐读。三、整体感知《日》1.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2.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3.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4.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5.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②背景介绍: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2.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希望、光明和胜利。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3.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哪些事物也应用了这样写作手法?象征手法;飞蛾夸父日五、体验作者情感赞美了那些为了追求光、热及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第二课时一、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月》1.学生示范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词与情感。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寒、冷、死的月光。教师:所以我们读《月》时,多用一个低沉的情感基调。文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体会出来了?学生: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的确,月光冷得很。二、深入分析课文1、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相关的描写句子有:“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2、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