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识目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写作背景: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四、整体把握:1、教师范读,订正字音。学生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2)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名之者谁:为……命名(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5)野芳发而幽香:香花(6)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7)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8)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9)觥筹交错:酒杯;酒筹3、文章结构:(1)层次: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2)线索: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五、课堂小结:面对国运艰难的时候,欧阳修能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并取得成。能写让民乐为已任,忧国忧民,并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六、课后作业:1、完成书后习题一。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探讨文章:1、如何理解“醉翁”的含义?明确: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2、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3、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明确: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都含有“乐”字: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都含有“醉”字: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都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