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教案系列:《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三、课文分析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2)古今异义词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3)词类活用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4)一词多义(5)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6)出自本文的成语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全文可分为两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