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说课稿浙教版一、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结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第三册第一章第8节。教材将自然界中溶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如何提取水中的溶质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作为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都有相应的要求。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之后进行学习的,对于“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有所了解,通过前几节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三、设计思想: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人人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实施开放式教学。我国《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提到“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本堂课在设计上突出科学探究,重视学生体验和感受,流程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拓展提高。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通过探究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理解结晶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验体验,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掌握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身参与探究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获取晶体常用的两种方法。难点: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教法学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创设情景]师:国庆节,我去做客,我妈妈泡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我没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我问妈妈是否当时没搅拌?妈妈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你能帮我分析白糖析出的原因吗?提示:蔗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01020406080100蔗糖的溶解度/g179.2190.5203.9219.5287.3362.1487.2[学生]晶体的形成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生活场境的导入,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记忆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极易引起学生共鸣。】(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一猜]除了冷却热饱和溶液之外还有其他方法也能析出晶体吗?师:联系生活,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得到的?我们这个地方又为什么被称为“海盐”?建立假设海水中的盐可能是被太阳晒出来的?检验假设师:如何来检验我们的假设呢?[出示探究课题]探究一:蒸发饱和食盐水溶液[学生]小组实验设计[教师]巡回答疑[师生总结]学生小组回答基础上,师生归纳出实验的方案种类,教师给予实验技术上的指导(如蒸发皿的使用方法及蒸发操作要点、快速冷却的方法、取食盐水溶液的多少、蒸发皿的拿取等)。1、把蒸发皿放在铁圈上2、用滴管吸3~4滴饱和食盐水滴入蒸发皿3、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4、加热到有固体出来时,停止加热5、用放大镜观察现象【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前教师给予实验技术、安全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实验探究,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播放]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视频)【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活泼,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学生注意,让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创造更多的丰富体验。】得出结论[学生]晶体的形成方法之二:蒸发溶剂拓展提高[出示思考题]上述两种结晶方法是否都普遍适用于所有物质从溶液中提取晶体?[出示探究课题]探究二:1、利用滴管分别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和食盐水饱和溶液,滴在载玻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