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案1.立足文意,充分感受作者笔下的醉翁亭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活动场景,发挥想象,再现意境。2.能从不同侧面探究本文的美点所在。3.能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重点:立足文意,充分感受作者笔下的醉翁亭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活动场景,发挥想象,再现意境。教学难点:能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上节课词义掌握的情况。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山行六七里名之者谁故自号曰醉翁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杂然而前陈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美景再现。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学生朗读、交流、评价。2.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学生交流、评价。三、深入研读,体会主旨。琅琊山的景色美不胜收,作者醉情于它们,从中自得其乐,作者的乐趣仅在山水之间吗?“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研读课文,探究作者的乐趣究竟在何处?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交流明确:除山水之乐外,滁人游乐,太守游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四、美点寻踪。学生仿照例句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现的优美的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变化、四季变幻、禽鸟和鸣。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展开探寻交流。五、齐读课文。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作品美之所在后,要求动情、动容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