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第13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强大军事攻势,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5)评价:一方面,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诱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2.新经济政策②工业:解除了部分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③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2.新经济政策(4)评价: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1)背景:①1922年底,苏联成立;②1924年,列宁逝世。(2)内容:①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③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3.“斯大林模式”(3)评价:①功绩: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弊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用心爱心专心1(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的影响即可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如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既要考虑积极和消极影响,又要分清哪一方面为主。(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如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如何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影响(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可以转化分析对中国的影响。(5)多学科分析: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影响1.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罗斯福新政的比较(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①内在联系: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②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1.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罗斯福新政的比较(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③在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④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战争结束后引起社会混乱;后者则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