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中学习肖像描写曹津源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出色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其中的肖像描写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工笔细描。黛玉出场时的描写,是通过宝玉的感觉来写的。如:宝玉早已看见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归了座细看时,真是与众各别。只见:两弯似蹙未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工笔细描,可谓字字入微,句句精致。既有眉目之状,也有两靥之态;既有动静之喻,也有体质之比;既突出美丽多情的性格,又暗示以泪洗面的遭遇,写出了林黛玉特定的“这一个”。两人初见,一见钟情,宝玉才会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眼光看宝玉,也是运用这种工笔细描的笔法。二、渐揭“面纱”。与工笔细描不同,《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有根据需要随着情节发展逐揭“面纱”的。例如,薛宝钗性格内藏,城府很深,别人对她的为人不是一下子能看透的据此,曹雪芹对她的肖像描写采用了渐揭“面纱”法,逐步完成。第七回,薛宝钗初次出场,小说只是通过周瑞家的眼光写她“家常打扮”,别的方面根本不提;第八回写宝玉去看她,也只写她一身“淡雅”装束,一头黑发;直到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要看她的香串子时,小说才展开笔墨较为详细地写她丰润的肌肤,“比黛玉另具一副妩媚风流”的模样。薛宝钗平时举止庄重,不苟言笑,仿佛与世无争,作者不让她轻易有发怒的神态出现,但当宝玉把她比作杨贵妃,触犯了她的尊严时,小说才写她发怒并脸涨得通红的神态,揭示了她性格中平时隐藏得很深的另一面。三、设置悬念。利用肖像描写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也是《红楼梦》的精彩笔法。请欣赏王熙凤出场时的描写: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环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的肖像描写结合着语言和动作描写,设置悬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此悬念一;言语“放诞无礼”,且使“人人皆敛声屏气”,此悬念二;来时由“一群媳妇丫环拥着”此悬念三;与众姑娘不同的“恍若神妃仙子”的穿戴,此悬念四;外表“含春”而藏威“不露”,此悬念五。这样的肖像描写使读者与黛玉一样急欲往下探究,充满悬念。四、对照强化。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故意说了句黛玉要回苏州去的玩笑话,引起了一场“风波”。先请看宝玉的反应和神态:紫鹃看他怎么回答,等了半天,见他只不做声,才要再问,只见晴雯找来……晴雯见他呆呆的,一头热汗,满脸紫涨……两个眼珠儿直直地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再看黛玉听到宝玉被“急死”后的神态:黛玉听此言,“哇”的一声,将所服之药,一口呕出,抖肠搜肺,炙胃扇肝,哑声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得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了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紫鹃说道:“我并没说什么,不过是说了几句玩话,他就认真了。”一句玩笑话引起的风波,表现在两个主人公的外在形态上,一个是“满脸紫涨……两个眼珠儿直直地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一个是“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哑声”连嗽,急得喘息不止。两人神态的剧变,对照烘托,凸现的正是他们真诚深挚的爱意。这种照应式肖像描写使读者由外见内,比直露地描写两人山盟海誓类的语言要耐人寻味得多。五、反复点染。黛玉临终前焚稿部分,从黛玉叫雪雁要来“诗本子”之后的千余字叙写,黛玉只说了“有字的”和“点灯”两句话,其他都是用对眼和头的神态描写来表现,反复点染,层层推进,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