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2、把握作品的意旨,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背诵积累名句,体会诗词精妙之处;2、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在诵读中陶冶情操,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中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陶冶情操,受到启迪。学习重点:1、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2、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难点:1、在诵读中陶冶情操,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学习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总体构思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同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教法学法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教师可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教师出示课题:诗词五首第一课时学习重点:《行路难(其一)》学习过程: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要点如下:(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