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司马迁)课题陈涉世家(司马迁)(三)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3段,理解并概括起义开始时所作的准备。2、理解起义初期的规模及起义的成果。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重点理解并概括起义开始时所作的准备、起义初期的规模及起义的成果。教学难点理解起义初期的规模及起义的成果。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检查、订正前一节课的作业。二、谈话导入新课:陈胜吴广大泽乡率九百戍卒起义,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要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支虎狼之师。秦灭六国靠的就是这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十年统一战争期间,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三、朗读、疏通文意。四、讲析课文: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明确: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展示、认真听讲、订正作业听讲、思考按要求练习朗读课文,两人一组对译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交流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3、课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3、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五、研读人物——陈胜形象少年时期:胸怀大志、有远大抱负——敢于斗争起义初期:善于谋划、舆论策划——善于斗争起义时刻:周密部署、号召激励——超人胆识起义以后:攻城掠地、据陈称王卓越组织才能整理笔记课堂练习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课堂小结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客观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重点详写了起义的原因和发动经过,略写了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突出地表现陈胜谋划时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善于激励号召、起义后善于把握时机的卓越组织领导才能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布置作业背诵重点段落。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有了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这节课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几乎是组织学生自己学完的。发动起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的经过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概述此后诸郡县反秦斗争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