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医药强省讲话这次全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从战略高度推动中医药振兴和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我省中医药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明确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好这次会议,专门成立了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和黄华华省长担任顾问,钟阳胜和游宁丰、雷于蓝、姚志彬等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在钟阳胜同志主持下,省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多个中医药论坛和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研讨。会议印发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讨论稿,希望大家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会议结束时,黄华华同志将作总结讲话。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振兴和发展中医药意义重大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翻开历史画卷,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从中原大地先人们的辛勤劳作中起源,在春秋秦汉中华文化繁盛时期奠基,于两晋隋唐的纷乱动荡中成长,至宋元时期获得突破性飞跃,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开始,我们感受到中医药起源的亘古、神奇;从历史上无数名医经典的涌现,我们感受到中医药发展第1页共16页的辉煌、壮阔。古代扁鹊、华伦、张仲景的中医诊病,能够精致入微,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起死回生、麻沸散、虎守杏林等医药典故千载流传。《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许多经典医著,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也影响巨大。如西晋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专科著作;晋代道医葛洪著成《肘后备急方》,是最早的急症专著;苏敬《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医药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我国历代防治重大疾病、疫病中,屡建奇功。东汉建安时期伤寒病流行,中医药有效抑制疾病的传播,张仲景根据诊治实践提出著名的伤寒论。北宋年间发明了通过种人痘预防天花,后传入欧洲改进成为牛痘。明代末瘟疫流行,吴又可的瘟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形成和完善了温病学说。特别是吴又可认为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可由口鼻而入“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问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称之为“戾气”,对瘟疫的病因和治疗提出新观点,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清代“温病四大家”对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防治又进一步。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的特殊功效上,一次又一次得到验证。如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流行乙型脑炎和麻疹,使用中医药治疗,疗效超过世界水平,且没有后遗症;80年代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和重型甲肝,与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特别是在2**3年抗击非典中,我省创造的中医药前期介入效果极佳,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全世界最低,后遗症最少,中医药的作用已为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并高度评价。中医药在我国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球非典平均死亡率11%,香港和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