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初中历史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经济下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外交上同西欧及美国的关系的调整及对外军事策略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进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错误决定的,同样使改革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战略上的失策。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整改。2、内容:(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2)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实行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进展的措施。(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2、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舞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舞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3、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4、外交方面:以贸易为突破口,打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僵局;实行灵活方式,解决二战遗留问题;进展同西欧国家关系,主动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对美国实行软硬兼施的政策。赫鲁晓夫的相关信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判,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十月政变,赫鲁晓夫”,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初中历史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始的在经济、政治、外交上的一些列改革措施,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由于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路线导致民众思维混乱,最终改革失败,苏联解体。修正主义:修正主义一词,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会主义思潮。1、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苏联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行全面改革。2、内容:(1)对内改革: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提出加速进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但由于对困难估量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变革”。(2)对外:开展“新思维外交”,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的经济援助,实行妥协和退让。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内容:1.对内改革: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提出加速进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但由于对困难估量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1988年6月提出了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