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日期年月日教学内容《晏子使楚》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复习巩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分析晏子和楚王的形象。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晏子应变的机智;分析晏子和楚王的形象。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教学资源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积累;课文朗读音频文件预习设计完成文言文预习稿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复习旧课。1、字词读音赐()晏子酒酒酣()缚()者曷()为者也吏二缚一人诣()王生于淮北则为枳()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1、何坐()2、习辞者()3、缚一人诣王()4、避席()5、反取病焉()6、固善盗乎()2.通假字:1)曷()通____译:______2)熙()通____译:_____3.古今异义词:坐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席古:__________今:_________病古:________今:________所以古:_______今:________其实古:________今:_________3、在本课里“之”字有几种解法?1楚王闻之2齐之习辞者也3吾欲辱之4婴闻之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犯罪熟练到离开辱本来Hé“何”什么Xī“嬉”开玩笑犯罪如:坐盗坐下,动词座具如:避席席子辱疾病、生病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它的果实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的原因这件事的他,指晏子这样一件事的三种用法“1、2”是指事代词,“3”是人称代词;“2、4”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二、继续学习课文。1、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故事,师生共同评价。2、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3、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I(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4、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⑴楚王和臣下的谋划,主要是针对晏子还是齐国?(2)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3)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楚王呢?(4)由晏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三、课时小结本课时要点:1、主要字词句的解释2、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3、晏子、楚王的形象四、课堂检测完成《学导》P26的“合作探究”1到6题。明确: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当然,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这里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本文而得到的启示。应该说,楚王的初衷是针对晏子的,可以从“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一句可以看出。但从另一方面看,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了晏子,也就是侮辱了齐国。而且,楚国的谋划,“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矛头直指整个“齐人”,这就是针对齐国了。(或者说既针对晏子,也针对了齐国。)形象分析: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善于外交辞令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明确: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的、国的形象与尊严。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五、板书:晏子使楚开始:楚王和臣下谋划侮辱晏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针锋相对: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结果:楚王反取病水土异也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作业设计1、整理学习笔记;2、继续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