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雾凇教学要求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1.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2.感悟雾凇的美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课时两课时1雾凇2三九严寒,大地冰封❶。[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3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4[②这句话写出了雾凇什么样的特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sōnɡ)奇观。[③这句话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5段导读: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描写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有先声夺人之感。6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❷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④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7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8[句导读:这两句介绍松花江江面上雾气形成的原因。]每当夜幕降临,气温1知识点详解☜2❶冰封:(江、河、道路等)表面全部被冰所覆盖。3①这句话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季节是在冬季三九时节。4②“十里长堤”“缀满”说明雾凇之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明雾凇之美。正因为它“洁白晶莹”,所以在阳光下“银光闪烁”。5③应以赞美的口吻来读,强调吉林雾凇的名气大、景观奇。6❷饱和:比喻在某个范围内某种事物的数量达到最大限度。7④这句话以简明、科学的语言解释了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8❸笼(lǒnɡ)罩:像笼(lónɡ)子罩在上面。❹镀:原指把一层金属薄而均匀地附在其他物体上。文中指雾气附在树枝上,形成一层白霜。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❸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句导读:这两句介绍江面上的雾气是如何向两岸扩散和弥漫的。这是雾凇形成的重要环节。]9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❹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⑤雾凇是怎样逐渐形成的?]10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句导读:用“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雾凇的景致,很贴切、很形象。][⑥这两句诗出自哪里?]段导读: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的感受。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字、新词卡片。一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九九歌》。2.出示参考资料: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3.揭题。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9⑤重点句解析:作者通过“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等词语,清晰细致地写出雾气遇冷时缓慢、轻柔、持续凝结的经过,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雾凇逐渐形成的过程——由最初的雾气到凝结成银线、银条,最终形成十里长堤银装素裹、美丽壮观的景象。10⑥难句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借梨花比喻白雪,借梨花盛开写漫天飞雪,形象、生动、壮美、浪漫,有“妙手回春”之誉!雾凇美景被人们誉为“冬天里的春天”,作者借用前人诗句,用梨花比喻雾凇,借“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形象地描写了雾凇的千姿百态、奇美壮观,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感叹和赞美。——雾凇。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听课文范读录音,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2.学生自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奇观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