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认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2、知识目标了解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的情况;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二、教材分析重点:“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把握这一内容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条件:西汉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物质条件。“王国问题”解决,中央政权得以巩固。反击匈奴符合人民的利益。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干,是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观条件。第二,战况:开始时通过对匈奴的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十万人,分两路进击匈奴,一直追至漠北,取得重大胜利。第三,结果:匈奴大败。从此不能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开通。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与战,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事情。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好往来,这是历史的主流。三、教学建议1、教法运用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①印发本课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指导下熟悉、思考、分析教材内容。②收集昭君出塞的有关历史故事,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排演《昭君出塞》的历史短剧③分组学习,对话交流,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将小组意见以文字形式记录以待发言。④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2、学习导航(1)指导学生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四、板书结构设计:一、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万里长城》,提出问题;秦始皇为什么修建万里长城?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回答:抵御匈奴。然后教师提问:匈奴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与汉朝的关系怎样?由于是一个新内容,学生不可能立即回答。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讨这部分内容。㈡教学新课1、冒顿单于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提示“冒顿单于”和“邪”的读音(视学生反馈回答的情况,教师作归纳,并以文字形式在银幕上打出,以进一步加深印象,也便于学生记笔记。)①匈奴经济有所发展②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格治军,建立了一支纪委严明,听从指挥的强大骑兵队伍。点出《呜镝射马图》,《匈奴骑兵图》,加深印象,帮助理解。③统一的作用:统一使匈奴族生产迅速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有很大的进步,在汉族人影响下学会了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进一步说明问题,点出课件中的《匈奴鹰形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