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者无敌——烛之武妙用三十六计学军中学余芳秦晋两个大国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生死存亡之际,已是风烛残年的烛之武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铁肩担道义,毅然以老病之躯,深入虎穴,说退秦晋大军,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其深谙兵法,将三十六计用到实处,以无形的智慧退压境之强兵,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让我们领略到智者无敌的儒者风范。清人林云铭这样评述:“(烛之武)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其成功并非偶然,智慧是无形的推手,烛之武对三十六计的妙用,令人拍案叫绝。一、瞒天过海,过河之卒烛之武要出去谈判,在国家陷入重围的被动状态,他不可能正大光明地打开城门出去,于是先略施小计,瞒天过海,夜缒而出,这种方式始觉未免可笑,大概也只是梁上君子才会使的小伎俩。再细想,其实也无更好的办法了,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在敌人未察觉的情况下,先出一卒,没想到过河的卒子,横冲直撞,尽显身手,竟能扳回败局。瞒天过海,此一计,让敌人在无防备的情况下,争取主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取胜第一步。二、欲擒故纵,以退为进春秋战国时代,弱肉强食,“弱国无外交”,但弱者亦有弱者的生存之道。烛之武见秦伯,首先表明自己知道要灭亡了,我死只要对您有好处,在所不惜。我自己把刀架在脖子上,肉放在砧板上,不做无谓的反抗。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让强者先放松警惕,有耐心听他说以下的话。欲擒故纵,此一计,让对方从心理上产生轻敌思想,给自己赢得机会。但施此计者,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关键,机会总是留给智勇双全的人。三、声东击西,晓之以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亦没有永远的敌人,皆因一个“利”字当头。无利可图则盟约自然解体,烛之武抓住最本质的要害,从实际的地理位置形势出发,道出了客观实情,晓之以理,表面上没有任何劝阻之意,却声东击西,秦国损人利已之况,一目了然,想当时秦王之心必已有所动。声东击西,要善于隐藏已方本意,让对方自己主动进入所预设的圈套中而浑然不觉,此计重在有理有据,切忌空口无凭,信口雌黄。四、无中生有,透之以利利益面前,心动是人之常情。烛之武信誓旦旦地说可以把郑国当作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只是透之以利的说词罢了,想来也只是烛之武先生自己许下的一个空口无凭的诺言,无中生有,并未与郑伯商量,也并未打算兑现,但一定要说得像真的一样。无中生有,此计要以真诚动人,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家往来也不例外。五、知已知彼,巧施反间烛之武作为一国使臣出使秦国之前,显然已做足了工作,他仔细研读秦晋两国之间的历史往来,对两国的纪事年表了如指掌,他趋利避害,对两国友好往来之事,只字不提,却句句是实,巧施反间,对反间计运用娴熟,不露一丝痕迹,字字打在秦伯的心坎上,此时胜利在望。反间计,要充分了解对方情况,抓住问题实质,最终达到破坏敌人联盟的目的,削弱敌方力量就是增强已方实力。六、釜底抽薪,一击必中晋国有极强的贪欲,若要向西扩张,势必影响到秦国的利益,再次击中秦伯内心的软弱之处,这也是他最担心的事情,釜底抽薪,致命一击,无疑在秦伯动摇的天平上又加上了一个重量级的砝码,秦伯如梦惊醒,彻底转变态度,一语点醒梦中人,差一点儿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最后秦伯面露喜色,一个“悦”字背后是悬崖勒马后的暗自庆幸,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后的顿悟。釜底抽薪之计,是在前面的重重铺垫基础上,加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抓住敌人的软肋,它就是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最后一击必中,水到渠成。2烛之武不愧智勇双全,老谋深算,他的每一句话,字字如金,无一字多余,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秦伯全场一言未发,无以应答,沉默是思想妥协的标志。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使出了计中计,套中套,如对晋国野心的分析,道出其上屋抽梯之狼子野心,同时也让秦国明白自己是李代桃僵,火中取栗,吃力不讨好。堡垒先从内部攻破,烛之武化敌为友,不但破除了敌军的强强联盟,还让秦国反其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