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课题名称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知识点来源□学科:历史□年级:初一□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所属章节:七上第二单元第八课设计思路通过有趣的故事与历史知识的结合,简单明了地将复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历史课堂的多彩,从而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教学难点: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后果(封建制度的形成)教学过程1.课前渲染教师:蝴蝶效应。(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本节课内容,为本课学习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同时为铁器牛耕的出现而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进行铺垫。)2.学习新课1.铁器牛耕的推广教师:播放动态幻灯片,展示史料:对比西周的石镰、石锄,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工具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制造的生产工具。展示春秋时期的铁制工具、牛尊、以及牛耕图画像砖。教师提问:史料反映了什么变化,而这引发了什么后果?学生:观察考古史料,对比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的差别,以此说明生产力的进步。(意图: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考古资料来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史料观察、比较、总结能力。)教师:通过小故事“一个地主的烦恼”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审分》教师讲述过渡:伴随着个体农耕出现,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却无实权。他们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社会经济,开始进行社会改革。2.竞相改革教师幻灯片展示《战国形势图》教师过渡:在各国变法之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现在我们来共同学学习。3.一场改革:商鞅变法变法目的:改变落后教师:幻灯片展示文字史料《秦孝公求贤令》会往者……之不宁(贵族干政),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记》教师提问:秦孝公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知商鞅变法的目的)变法主角:智慧商鞅教师:展示商鞅相关史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故事,思考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也让商鞅的形象生动饱满)变法准备:宣传鼓动教师:讲述《商鞅三见孝公》、《舌战权贵》两个故事。并请学生讲述《立木取信》的故事。学生:听故事,并讲故事。教师提问:这三个故事中商鞅的做法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听商鞅的故事的同时思考历史,感受商鞅在变法之前所做的细致准备)变法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并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学生:读书、概括、分类。政治:编制户口,加强刑法;推行县制经济: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教师:请学生简单谈谈对每条措施的认识。学生:发表自己对每条措施的看法。教师:出示选自《史记·商君传》中六条有关商鞅变法的文言史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概括,与前面的六条内容连线配对.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令(下令)民为什伍,而相(互相)牧司(管理)连坐。不告(举报)奸(违法)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概括能力,并掌握分类别记忆历史措施的方法,以及抓关键字阅读史料的能力和史料的再认再现能力)。各界反响:支持反对课堂活动:让学生分组设想自己如果是当时秦国的国君、贵族、农民、士兵会对新法措施有何感想。学生:分不同角色想象、回答。(意图:让学生了解变法措施对不同人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