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知道大陆漂移说,形成地理科学态度。3、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模式】精彩互动【教学方法】讲述、举例说明、读图分析【教具准备】地图册、课本插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看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2、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大洲?3、在亚洲有世界上最高山脉的喜马拉雅山脉,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鱼龙”化石。据考证,这种鱼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前的海洋中。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指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思考讨论,各抒己见: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通过复习提问,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利用在喜马拉雅山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鱼龙”化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过渡与衔接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海陆的变迁呢?案例探究: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学生阅读课本P49课文内容后讨论,回答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提出挑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观察与发现追问与探索案例:科学家发现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请你对此作适当的解释。过渡提问:人类活动能否直接引起海陆变迁?思考并解释1.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平均每年以15—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2.荷兰作为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约有1/5的国土来自围海造田。小结:当然人类活动造成的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追问:人们在南极洲的大陆上发现了由陆地上森林转化成的煤炭,而南极洲目前这种酷寒的环境根本不可能生长森林,你能解释这一怪现象吗?过渡:上个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尤其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十分相似,他结合自己的考察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展示:出示“大陆漂移假说”的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运动2、海平面的升降能,如荷兰的围海造田、日本的填海造陆。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人类活动联系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的见闻,举一些海陆变化的例子。思考讨论:南极洲原来不在现在的位置阅读课本P50课文内容,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印象由介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引出大陆漂移假说。直观显示大陆漂移的过动画演示。探究: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参照课本3—2—1图“大陆拼合示意”、图3—2—4“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3—2—3“大西洋两岸古生物对照”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活动:体验魏格纳的发现在东、西半球图上,用透明纸描绘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并用剪刀把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剪下来,试着把他们拼合在一起,说出自己的发现。观看“大陆漂移假说”的动画演示,进一步了解大陆漂移假说。1.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相似性;2.拼合大陆的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分组动手操作,分别说出自己的发现。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过渡与衔接在当时很多人对大陆漂移假说提出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于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