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地方文化特色课题6.1地方文化特色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及重点分析教学内容:1、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2、饮食的地方特色、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重点分析:1、理解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居民、服饰和饮食的影响2、初步学会说明居民、服饰和饮食的地方特色,并分析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影响。学生基础及难点分析学生基础:难点分析:1、理解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居民、服饰和饮食的影响2、初步学会说明居民、服饰和饮食的地方特色,并分析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影响。教学目标1、我国主要传统民居、民族服饰和饮食的地方特色。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分析采用启发式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了解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影响这些特色的自然条件。板书设计第一节地方文化特色教学效果总结和反思时间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一、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方特色【想一想】1.北京的传统民居叫什么?学生回答:1.四合院2.【结构】多平2.从结构、用材和功能等方面说出北京的传统民居有什么突出特点。3.这些突出特点与北京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讲解】文化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民居、服饰、饮食和艺术等。【想一想】读教科书P24一组图片,分组调查“吊脚楼”“蒙古包”和“窑洞”,思考下列问题:1.这些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2.这些民居有哪些特征?3.这些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讲解】吊脚楼云贵高原多间【结构】多二层或三层房屋【用材】多竹和木材【特点】多依山而建;房屋下部用柱支撑;墙薄而封闭性差,窗大。【地形】喀斯特地形为主,多崎岖不平【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1.山区多竹子、树木,吊脚楼的建造就地取材。2.平地少,房屋多依山而建,用木桩找平房屋的地面,并且利于防潮。3.冬季温和,保暖要求不高,墙薄、窗大利于炎热的夏季通风纳凉。【讲解】蒙古包房,四周合围成院。【用材】多砖、瓦和木材。【特点】屋顶、墙壁厚实,外窗小或无;房间门窗多向内开,庭院宽敞。3.(1)季寒冷、夏季炎热,厚实的屋顶和墙壁利于冬季保暖和夏季隔热。(2)冬、春季多大风,四周合围和房间门窗内开的结构利于保暖和防风沙。(3)冬季太阳高度低,宽敞的院落利于采光。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内蒙古高原多见【结构】下部为圆柱,上部为圆锥型,多单包而建。【用材】木架、毡子【特点】体积小;门小朝南,无窗;包顶部可打开;易于拆装和运输。【地形】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势较平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降水量较少。1.冬季寒冷多风,蒙古包体积小、门小且朝南,既背风又保暖。2.降水少的内蒙古草原上,人们以游牧为主,蒙古包便于拆装和运输,利于转场。【讲解】窑洞黄土高原多见【结构】多为一层,靠崖式或下沉式较常见。【材料】就地取材,在黄土崖壁底部挖洞【特点】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封闭性好,冬暖夏凉。【地形】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黄土覆盖,千沟万壑【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黄土高原木材和石料较少,以黄土为材,方便又省料。2.洞深壁厚利于保温,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更显“冬暖夏凉”。【对比】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考虑冬季御寒,故追求厚重,且多以当地土石为原料。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考虑夏季通风,故追求宽敞通透,且多以当地易取的竹木为原料。【小结】民居与自然环境【讲解】服饰与自然环境民族款式面料蒙古族蒙古袍宽大——便于骑射较厚重——能御寒藏族藏袍长袖、宽腰、大襟。天气晴好时多袒肩、袒胸,将上半身衣服围于腰间以皮毛为主傣族妇女短衣、筒裙;男子对襟上衣和肥腿长裤较轻、薄、软【归纳】服饰的差异在纬度高或海拔高地区,服装多厚重,可抵御寒冷。在湿热地区,服装必须能吸汗透气。【做一做】读教科书26页一组图片,分组调查新疆烤馕、烤鸭、酥油茶和重庆红油火锅的饮食特点(从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考虑),完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麦和青稞成下列问题:1.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