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技术分析跳高是田径运动中的一个跳跃项目。跳高的基本任务是运用自身能力,通过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等动作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高的横杆。跳高的技术特征是:由跑转变为跳;由支撑转变为腾空;由水平位移转变为抛射运动。由于跳高运动是由平动和转动两种运动形式完成的一项复杂的空间运动,并具有周期性运动和非周期性运动的双重特征,所以说跳高技术是田径运动技术中最困难的技术之一。从力学原理我们知道,跳高腾起的高度既依赖于自然弹跳力,又更多地取决于助跑速度在起跳阶段换成腾起初速度的效果。助跑速度越快,转换得越好,获得的腾起高度越大。速度的转换是在运动员起跳技术稳定的条件下,而且在一定的生理学范围内,加快助跑速度,促进水平冲击负荷增大。起跳腿伸肌群肌肉拉长的速度加快,这使伸肌群受到刺激强度与冲动频率相应地增高,从而有利于速度的转换,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1.2跳高的腾空动作及其原理1.2.1起跳腾空后人体重心的运动轨迹跳高起跳时身体腾空离地的一瞬间,其身体重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抛物线已经确定。此抛物线是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合成速度决定的,抛物线的高度取决于起跳蹬伸时的垂直速度,而抛物线的距离则由助跑的水平速度决定的。因此,在跳高运动中起跳的垂直速度越大越好。1.2.2人体在空中的补偿运动及相向运动既然身体腾空后的重心运动轨迹不能改变,那么跳高的空中动作有何作用呢?背越式跳高起跳后首先是头和双臂过杆,然后是背、腰、臀部依次移过横杆。为了尽可能利用重心的腾起高度过杆,因此身体某一部分在杆上时,其它部分肢体需尽量垂于杆下,头肩部过杆后即下沉,相应地升高腰背躯干,这就是空中的补偿运动。主动降低部分肢体,而升高一部分肢体,总重心在空中的位置不变。另外,当运动员跳越最大高度,身体在杆上形成“桥”时,为了上举双腿,必须上抬头部和双肩,做以髋为轴的相向运动。相向运动也是补偿运动。(见图)2背越式跳高技术2.1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2.1.1能更好地利用助跑速度跳高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通过合理而连贯的动作,充分利用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平稳地转入起跳,缩短起跳时缓冲动作时间,从而加快起跳时的垂直速度。由于背越式跳高比较接近自然动作,其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各部分之间的衔接比其它跳高姿势更为紧密连贯,所以有利于运动员在最后几步保持良好的动作节奏和较快的速度。2.1.2能充分利用弧线助跑的积极因素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完成最后几步助跑时,身体重心轨迹和足掌落地点是沿弧线进行的(见图)。弧线助跑与直线助跑相比较有不足之处。如弧度不易固定、步点不易准确、助跑不易丈量和起跳时容易造成过早转体倒肩等。但是弧线助跑的积极因素,特别对于背越式起跳、过杆等动作结构,却是非常必要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降低身体重心。背越式最后3~4步弧线跑,因身体承受离心力作用,致使身体向弧心倾斜,半径越短跑速越快,人体内倾越大,这就自然降低了身体重心。研究资料证实:身体内倾30度可降低重心13厘米。重心降低,自然加长了起跳时的工作距离。(2)由于背越过杆的要求,起跳后身体要转成背向横杆的姿势,采用弧线助跑在不影响跑速的情况下,至起跳时身体已成侧对横杆了,这为起跳作好了准备,有利于起跳时的身体绕纵轴旋转。(3)弧线助跑在起跳时有一个身体由内倾转向垂直的运动,其所产生的法向加速度V1可以加大支撑点的压力,增加起跳效果;所产生的切向加速度V2(即离心加速度)有助于向横杆方向的运动(见图4)。这是身体起跳后由垂直转为水平的主要动力。(4)由于助跑弧线的曲率半径逐渐缩小,在起跳时人体可以获得向横杆转动的角动量,此角动量正是人体沿横杆转动的动力,不需偏心推力就可使蹬地时的支撑反作用力通过身体重心,做到起跳时的正心用力,从而增大H1和H2值,提高起跳效率。(5)弧线助跑由于身体内倾,可以避免起跳时的过早倒向横杆。2.2背越式跳高技术请看朱建华背越式跳高技术(见图5)2.2.1助跑和起跳助跑是跳高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研究助跑技术,一定要把助跑和起跳以及过杆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