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唐代拾遗之选任VIP免费

唐代拾遗之选任_第1页
1/9
唐代拾遗之选任_第2页
2/9
唐代拾遗之选任_第3页
3/9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唐代拾遗之选任由表一可知,尽管具体到个人,每个人的任命原因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官方对拾遗的选官要求亦即择才标准,不出以下四类:一曰文或艺文;二曰行或德行;三曰学或儒术;四曰干或吏才。文尚词藻,行重忠孝,学崇四科,干求守职。此外,从上面制诰我们可以看到,在选才标准的实际执行上,文、行、学、干以类相别的倾向性十分明显:艺文与德行明显更被重视,儒术地位则稍显尴尬,而吏才似乎无足轻重。如果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整个唐代拾遗群体,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则会对这种倾向性有更直观地认识。唐代科举考试中,由于进士科以诗赋取士,侧重文词,所以进士出身者必然文学出众;明经科虽然专试儒家经典,但“明经一目仅为中才以下进取之途径⋯⋯只限于记诵张巨,绝无意义之发明”,导致明经出身者儒学未必精通。制举科目则以德行为先,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就占了制举总次数的40%。检两《唐书》、《资治通鉴》,共搜集到唐代拾遗347人,其中入仕途径可辨者259名,在这些人中,进士出身(包括入仕途径为进士制举者)就有199名,占入仕途径可辨者——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2的76.8%,在剩下的60人中,制举出身的又有38人,占入仕途径可辨人数的14.7%,明经与其他出身的仅有22人,所占比例不过8.5%。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为孔门四学,但孔门的文学实兼有诗赋与经术,并非仅是词藻之学。文词之学在汉代尚用“博学”来称谓,至南北朝时期,才逐步从儒学、史学的范畴中摆脱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唐代承六朝之遗风,却赋予文学更为广泛的政治色彩与社会使命。文藻是治国的必备工具,词学之士为治国之贤才,成为唐人共识。正如刘禹锡所感慨一般:“惟唐以神武定天下,群慝既詟,骤示以文。韶英之音与钲鼓相袭。故起文章为大臣者,魏文贞以谏诤显,马高唐以智奋,岑江陵以润色闻,无草昧汗马之劳,而任遇在功臣上。唐之贵文至矣哉!后王纂承,多以国柄付文士。元和初,宪宗遵圣祖故事,视有宰相器者,贮之内庭。繇是释笔砚而操化权者十八九”,尚文成为唐代政治的重要特点。在这种“铨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和“朝廷设文学之科以求髦俊,台阁清选,莫不由兹”的氛围下,有无文学已是官员除授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拾遗作为清选近侍之官,“柱下方书,南宫章奏,主张纶翰,典司礼文”,更是要求“尤精其选,非盛名莫居”。特别是在唐前期,“天下无金革之虞,选多士,命百官,先文——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3行而后名法”,只有文才出众才有机会担任拾遗;安史之乱后,虽然统治者着意“去华而就实”,改变只重文词的政治风气。但一是积习难改,拾遗重文之风已是朝野共识,难以受到影响;其次唐后期的拾遗往往身兼使职,无论是史馆、崇文馆还是翰林学士等等,文词出众、博学多识都是能够顺利进行工作的基本要求。仲尼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中国古代职官选任中对德行的看重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在社会以进士科为荣美的唐代,依然有人上书指陈流弊,“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於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於才艺,不务於德行”,认为应该“以德行为先,才艺为末”。然而“惟德无形”,德行本是内隐的,其评定难以执行,即令熟知经典,亦与践履实行毫不相干。所以在任选贤能上,“才行兼美”只能作为理想化的目标。不过作为职在谏诤,以“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为目标的谏官,拾遗对德行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官吏。如晚唐令狐滈“多时举人,极有文学,流辈所许,唐懿宗时以故相之子出拜拾遗,因为“顷籍父威,不修子道,干权黩货”,且“潜行游宴,颇杂倡优;鼓扇轻浮,以为朋党”,遭到谏官的一致反对,只得改任詹事府司直。此外,《全唐文》还载有给事中萧仿《驳还蓝田尉直宏文馆柳珪擢右拾遗奏》:——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4陛下高悬爵位,本待贤良。既命浇浮,恐非惩劝。珪居家不禀於义方,奉国岂尽於忠节。虽然奏文有残缺,但此事在《新唐书》中记载得颇为清楚。萧仿以柳珪不能事父为由,封还其诏。值得注意的是,柳珪的父亲柳仲郢尚为其辨称“冒处谏职为不可,谓不孝则诬。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唐代拾遗之选任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