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挫折教育一、缘起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可能摧毁人的自信,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一蹶不振;也可能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者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更张;它能砥砺人的意志,使之更成熟、坚强;它还能激励人发奋努力,从逆境中奋起。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甚至早恋的烦恼而体会到令人失意的挫折感。然而,一直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往往普遍缺少面对挫折的勇气。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及时战胜挫折,那么这些挫败感将会延伸出失望、压抑、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甚至出现逃避现实,离家出走、患精神病、自杀等情况。当挫折来临之际,教师要设法鼓励学生,帮助他,引导他,降低难度,直到乐观、自信的重新建立。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进行挫折教育,不能只依靠心理咨询等专门渠道来进行,更要发挥各学科的渗透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让学生拥有乐观豁达的态度,再让小小的挫折常常降临,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失败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战胜挫折,重新建立自信。教师要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用鼓舞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通过经验总结达到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二、在生物课堂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实践探讨1、通过名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没有酸甜苦辣的人生就成了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如果我们的学生一直坐在“顺风船”上,沉浸在温暖怀抱之中,周围充满溺爱、迁就、包办的氛围,那他们就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失去面对逆境的勇气,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很容易沮丧、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为了让他们懂得有挫折的人生才是真实的、完整的,我会列举一些名人的事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①爱迪生花了多少年时间,试用了多少种材料,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日本竹丝”?②孟德尔持续种植了多少年的豌豆才发现遗传规律的?③你能说说被誉为“米神”和“当代农神”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吗?④珍古德独自一人在非洲森林里研究了多少年的黑猩猩?⑤他们的经历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通过对这些科学名人的事迹介绍,引发学生第自己学习生活的反思,从而归纳出这样的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胜利之兄。挫折可以教育人、磨炼人,大凡成才者,几乎都是经过挫折磨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的一生中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逃避挫折是不现实的。2、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心态,增强耐挫能力“思维心理学”专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中就丧失了斗志,不思进取了。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的天空是灰色的,脚步是沉重的,我们会悲观,失望。但这时,我们也可以选择用另一种心态来对待挫折,我们品尝挫折的苦果,静静反思过去的错误,然后爆发的拼搏会带来期盼已久的硕果。生物实验课上,学生们在做“洋葱表皮鳞片叶临时装片”,有少数学生没有领会实验技巧,反复多次都不成功。有人撕的鳞片叶总是卷起来,有人盖盖玻片的时候总有气泡产生,有用心爱心专心人对着显微镜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细胞。大家开始抱怨起来:“本来对生物实验还蛮期待的,没想到这么难弄,以后还是别做实验了。”我看到那些失望的脸,只能暂停实验,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想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