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之蒋光宇专场作家档案蒋光宇,当代著名哲理散文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读者》杂志百名签约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政府机关领导干部,一名朴实忠诚的共产党员。他笔耕不辍二十年,出版著作《一沙一世界》、《一滴一海洋》、《灵犀顿悟》等;《把木梳卖给和尚》、《钢琴上的黑白左右手》、《这也会过去》等著名篇目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并广为流传;作品《厄运打不垮信念》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作品集中体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人性向善”,就是说人行善的力量是发自内心的;二是“唯物主义的理性思考”,即人如何科学地感知和评价客观世界。他笔下的哲理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处处透射着生活的智慧与生命的尊严,既是生活的思索也是生命的感悟,更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索。成功故事·目标激励一条横线的激励蒋光宇在20世纪60年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敢为天下先,最先使用了坚固耐用、规格统一且可重复使用的集装箱运输货物,开创了集装箱运输货运的先河。由于统一使用集装箱运输货物,比以前散装运输更经济、更有效,所以世界各国的运输业争相效仿。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然而,当时负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副总裁爱德华·费尼发现,只有45%的集装箱是完全填满的,其余的往往没有被完全填满,就被密封运走了。为了保证装货质量,爱德华·费尼开始组织工人接受关于装满集装箱的专业培训,并经常派人实地督促检查集装箱是否装满。但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许多工人依然我行我素,无动于衷,很少改进。正当爱德华·费尼费尽心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管理学专家向他提出了建议:在每个集装箱内部画上一条“填满至此处”的横线。尽管这个建议看似微不足道,但爱德华·费尼还是采纳了。令他兴奋的是,此后完全填满集装箱的比例由45%上升到了95%。爱德华·费尼有些不解:“一条简单的横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呢?”管理学专家回答说:“画上一条横线,就有了专一的目标;有了专一的目标,就有了专一的行动;有了专一的行动,就有了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这就是目标管理的作用。”(选自《意林》2009年第14期)心语飞扬一条“填满至此处”的横线使全填满的集装箱比例由45%上升到了95%,从而改变了一个企业的命运,甚至影响了集装箱货运行业的未来。企业管理如此,求学、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学习中,不妨为自己画一道“横线”——本周我要学会哪些东西?本月我要达到什么程度?本学期我要前进多少名?在这些“横线”的指引下,一步步体会学习和收获的乐趣,不断进步。生活中,也为自己画一道“横线”——课余时间打算怎么休闲娱乐?双休日计划到哪里旅行采风?寒暑假从事何种社会实践?长此以往,岂不是学业、生活双丰收?寥寥数百字,既有平实朴素的故事,又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既涉及企业管理理念,又映射求学、做人等诸多处世之道,足见作者的智慧与深度。且读且思1.爱德华·费尼是如何解决集装箱货运填装不满的难题的?2.一条简单的横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3.谈一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4.学习生活中,你有自己的“横线”吗?说说你的做法。生活传真·改变自己自己重用自己蒋光宇林克莱特,1879年生于瑞士,年纪轻轻就显露头角,成为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优秀学员。二十五岁时他移居美国,凭借聪明才智很快受到器重。1927年,四十八岁的林克莱特担任了纽约港务局的总工程师,一干就是十二年。在这个岗位上,他作出了非凡的成绩,得到了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其实,林克莱特还有不少潜力。他精于工程设计,经常有一些大胆和新奇的构想。但老板是个极其慎重的人,总觉得他的想法太大胆也太冒险了,所以他的特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不知不觉中,林克莱特到了六十周岁,并接到了退休的通知。起初他恋恋不舍,不想离开纽约港务局,觉得总工程师这个职位来之不易,另外还有不少业务计划等着他去大显身手。但局长遗憾地告诉他:“这是规定,我也爱莫能助,无能为力。”林克莱特的妻子看到沮丧的丈夫,微笑着说:“退休了,你应该高兴才对。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客观,但是却可以改变自己。你有才华,又有自由的空间,完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