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动词,责备形容词,错名词,过错活用现象后世必为子孙忧吾恐季孙之忧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不能来也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忧——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3)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颛臾有事,介宾短语后置)(于柙出、于椟中毁,介宾短语后置)(谋于邦内动干戈,介宾短语后置)介宾后置句A)无乃尔是过与?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B)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句无乃过尔与?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须前置]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第一回合:第一回合:1.1.对于对于““将伐颛臾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2.2.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孔子态度鲜明地反对攻伐颛臾。理由有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二回合: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为自己开脱)。推卸责任(为自己开脱)。2.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先引名言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再作类比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后设比喻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之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之过?过?1.“”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不欲。第三回合:“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口是心非。背景简介•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名的历史事件““三桓犯上三桓犯上””。鲁庄。鲁庄公有弟三人,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公有弟三人,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即氏,即““三桓三桓””。三桓势力逐渐强。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为了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攻取颛臾。求进一步扩充实力,攻取颛臾。2.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3.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4.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