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和方法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金融业也迎来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不良贷款数量增大,贷款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内控关键点不断变化等问题困扰着信贷业务发展。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第三道风险防线,运用各种审计方法,针对性地开展信贷业务审计,防范信贷风险成为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一、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信贷资产安全。金融业为高风险行业,只有稳健经营,才能有效提升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及盈利性。实践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加强制度执行力。如自20XX年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环保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政策对部分企业带来深刻影响。为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应防范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规定动作不落实等引发的信用风险。其次,重视客户信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主要指客户自身经营形成的,包括所处行业、区域、产品交易结构、押品及其他风险缓释措施,外部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信用风险,以及与其他类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交叉传递导致的信用风险。最后,关注信贷业务操作合规性。贷前调查尽职到位,审批环节严格把关,贷后管理落到实处,信贷业务各个环节操作若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则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围绕信贷业务调查评价、授信审批、信贷执行、贷后管理等环节,重点关注信贷准入政策执行、客户信用评级、授信条件落实、担保管理、信贷资金监管、风险预警及化解等是否合规[1]。二、内部审计工作在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中的作用1、监督作用。由于银行信贷业务自身的特点,其工作一旦开展,银行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内部审计工作对降低信贷风险,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信贷业务中,其风险机理是一个查证过程,具有隐蔽性特点,当风险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成为事实风险,造成重大的经济损第1页共5页失。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检查,促进被审计单位将业务活动纳入合法、合规的轨道,使业务管理部门自觉履行管理职责,加强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不仅揭示相关单位在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决策管理、抵押审批和贷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限其整改,将信贷风险隐患降到最低。所以内部审计工作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并消除风险隐患,在信贷资产管理中起到监督作用[2]。2、预警作用。近年来,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数额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形成原因复杂等,导致银行信贷业务压力增大,盈利性能降低,甚至出现主营业务亏损等情况。内部审计通过对客户信用风险分析,以及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梳理、评估和检查,发现和揭示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缺陷,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失误,为管理者和决策层提示风险,促进其及时采取化解、控制措施,有效发挥信贷业务风险预警作用,减少银行信贷资产损失。3、参考作用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已从单纯的纠错防弊向以风险为导向,促进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的咨询服务转变。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借款人、贷款结构、贷款申请用途、贷款投向、风险分类等进行审计核查,同时还包括对信贷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定、执行、决策方法进行审核,分析信贷业务执行、操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向管理层提供信息反馈,为银行加强信贷业务的管理,调整信贷投向等决策工作提供参考作用。三、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程序方法信贷业务审计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信贷政策、授权(审批)制度、各类贷款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以及信贷合同管理、信贷担保和不良贷款等信贷业务主要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信贷业务合法合规性,确定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揭示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为确保信贷业务的效益性服务。1、选取具有代表性样本。由于银行信贷业务量较大,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信贷业务样本,进行详细的审查。样本选取可以根据信贷业务的性第2页共5页质、审计项目目标选择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