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林业投融资困难研讨资金一直是林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寻求高效可靠的林业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一直是林业投融资的研究重点[1]。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林业投资不足是造成林业发展滞缓和经济低水平运行的重要原因,我国林业长期以来一直受投资不足的制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仅仅依赖政府财政,将很难满足林业建设的融资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林业投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我国林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1.1信息不对称由于市场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优势方为了自身利益就有可能隐瞒相关信息,选择对信息劣势方不利的行为,从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信贷市场的运行效率。1.1.1逆向选择林业的特点使得金融机构在放贷时更多考虑贷款的安全问题,同时社会对林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林业企业与金融部门进行交易时处于信息优势,而金融部门处于信息劣势,金融部门职能根据所有林业企业的平均信用状况确定贷款利率或信贷条件,然而不同林业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状况以及风险偏好并不相同,这就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初始平均利率—低风险企业推出市场—较高利率—较低风险企业推出市场……”。1.1.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信息不对称的又一结果。得到贷款后,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林业企业采取违背协议的行为选择,改变贷款资金用途,投向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而其中的风险将由金融机构承担,这势必损害金融部门的利益。1.2非公有制林业主体投资动力不足1.2.1我国林业正经历着以国家投资为主向多渠道筹集资金方向过渡从1998—2002年的林业投资情况来看,我国林业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国家投资在林业投资中占据着相当大第1页共4页的比重,林业自筹资金占很小的份额,说明林业投资主体仍为国家,非公有制主体投资动力不足(如图1)。但是从2004年到2005年,林业自筹资金有所增加(如图2),国家预算与林业自筹资金各自所占的份额差距不大,这种变化符合我国客观情况。2003年国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林业发展的决定》、2004年出台《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资金的流向,同时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也为林业自筹资金提供了更多的渠道。1.2.2林业税费负担重阻碍投资者投资积极性根据有效需求理论,当税率提高时用于消费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用于投资的相对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导致储蓄增加、投资不足。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值得借鉴。如图3所示,税收收入是税率的函数,税率应有一个合理的水平(如p点),当税率超过这个水平时,人们的工作激情会下降,投资会减少,而中国林业税费种类繁多,重复征收现象明显,缺乏有效的税费体制,给林业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阻止了潜在的投资者。所以,林业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税率水平。1.3资金假溢资金假溢,是指部门存在大量资金需求,但实际上该部门的资金往其他部门流出的现象[4]。融资过程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配置不合理,通常是由于制度不完善使得人们有机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外在的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促进资源向更为合理方向配置。林业资源配置制度不完善导致了人们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这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交易费用,使林业融资成本明显偏高。由于制度不完善形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这样的结果是融资者对资本的需求偏低,投资者对资本的供给也过低,从而市场融资维持在低水平,出现林业系统资金假溢(如图4)。2关于解决林业投融资问题的途径解决林业投融资问题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通过某种方式吸引过剩资金流入林业,通过健全制度,将林业与某些金融工具相结合,避免风险降低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规避林业自身第2页共4页存在的不足,吸引投资者。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金的配置有商业性信用和政策性信用两种。政策性信用主要解决资金市场调控无法满足,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行业的资金需求,带有扶持的性质,例如,林业;商业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