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荆州市荆州区特殊教育学校(邮政编码434100)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1、研究现状本课题是根据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现阶段特殊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校特殊教育的发展,我校培智教育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在:(1)障碍程度严重;(2)障碍类型多样化;(3)多重残疾儿童增多。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对象的变化,势必引起教育模式的改变。现如今,我校共有智障学生28名,通过智商测定大致分为临界落后(这类儿童经过早期的教育和训练,一般可恢复正常。),轻度弱智(这类儿童经过正确的教育和训练,可以接近正常。),中度弱智三级(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使之形成一定生活能力。);按日常行为表现大致可分为基本型,兴奋型,孤僻型,语言障碍型,严重个性障碍型五个类型。课堂上、生活中,每个学生的需求都应被顾及。这就要求从事培智教育的我们要擅于唤起弱智儿童的学习、训练的兴趣、积极性;要利用一切手段耐心培养弱智儿童自理生活的技能和良好行为习惯,要引导弱智儿童广泛参加各项适合他们参加的游戏、学习等活动,扩大其视野和经历,促进其智能发展。我们教育弱智儿童的工作十分必要,大有意义。但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许多教师常以“良心”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行为方面有一定的弹性和随意性,认为只要自己尽了力,培智学生课程学好学不好,那是他的缺陷问题,于己自觉无愧于心。然而,事实上努力并不都能产生积极的结果。新《纲要》中,“有效教学”一词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效吗?不管你如何费心费力,残障学生没有进步或进步不明显,那便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成为了必然。2、研究意义: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各门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突出特殊教育学校各门课程为培智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服务,实行文化课与职技课的有机结合,奠定培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有利于考察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培智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学校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残障学生发展为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培智学生为本,深化我校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殊教育学校特色,提高培智学生培养质量,增强特殊教育学校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根据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实验实施方案,针对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课题的界定: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残障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我们教育的对象在智力、语言、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更需要通过有效教学来获得学习的兴趣、生活的勇气和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智障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效教学:我们在这里把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培智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培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智教育其本身的专业特色,决定了他的有效性具有两重性,一是短效,二是长效。其短效性就是通过一两节课堂教学,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学生具体掌握了多少知识,习得了哪些技能。长效性就是长时期以来,无数次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短期效益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其中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