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即时练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熳(màn)芋梗(gěn)解剖(pāo)匿名(nì)B.诘责(jié)绯红(fēi)托辞(cí)广袤(róu)劣(liě)粗鄙(Bì)禁锢(qù)浸满(jìn)逊(xùn)弥补(mí)滞留(zhì)尴尬(gà)答案:D2.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趋炎附势的小人,历来被人们所不齿。B.林则徐为人刚直不阿,以民族大义为重,一直被人们所传颂。C.成绩差的同学,不应该妄自菲薄,甘居下游,应奋起直追。D.义愤填膺不应该是共产党员该做的,该想该做的是礼尚往来。答案:D3.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混淆深邃赋予不过尔尔B.考察戈壁清澈绵延不绝C.郭煌干涸崩塌混然一体D.端详焦躁收敛不可思议答案:C4.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文字。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发展的和协统一,①它要求人们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关注生态平衡,最终达到人类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缘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理论,它已超越单纯的环境保护。②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形成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1)找出文中两个错别字并修改。(2)文中有两处病句,请逐一修改。答案:(1)“协”应改为“谐”,“缘”应改为“源”。(2)①句应改为:它要求人们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平衡、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全面发展。②句应改为: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撒哈拉的变迁“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5.第一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答案:D6.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沙漠答案:绿茵时代或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意是什么?答案: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降雨量和蒸发量的比例失调,降雨量少于蒸发量的趋势不可改变。8.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答案:撒哈拉成为沙漠的原因是:(1)自然原因。由于季风雨的变化使撒哈拉大草原处在湿润期与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最后处于长期干旱而形成沙漠。(2)人为原因。人类对撒哈拉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撒哈拉大草原的沙漠化。撒哈拉大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应该强化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活的空间,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①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向大自然的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