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课程教学设计1/4高三一轮复习课《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谭梦黎一、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本堂一轮复习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教材内容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中心法则概括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途径,是对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内容的整合、延伸和补充,是生物学的核心规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部分是对这三者关系的总结。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认知,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整体认识,形成表1中次位概念3.1.4。同时,这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等打下基础。表1.课标中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相关的内容标准模块2遗传与进化内容标准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3.1.4概述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的性状主要是由蛋白质决定的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二、试题分析分析2015-2019年全国卷和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天津、海南等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高考卷发现,直接考查本节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考题较少,且多为选择题。考题可分为三类:(1)考察考生对中心法则中各过程的理解和记忆;(2)考察考生对“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关系的基本理解;(3)创设新情境,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分析遗传现象、预测结果。近年全国卷生物试题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引导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其中,关键能力是指在学科相关的生活或探究情境中,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三、学情分析通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新课内容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生命观念;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简单情境中的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进入高三一轮复习,学生对高一下学习的遗传部分知识有所遗忘,需要教师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课程教学设计2/4课前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多数学生知识比较零散,迫切需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构形成概念体系。学生对新情境中信息处理的能力不强,亟待提升。因此,本堂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建构概念图。同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四、教学目标1、通过建构概念图,能从分子水平概述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传递和表达,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并能基于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阐明信息传递的物质性。2、通过“我是基因分析师”活动中对相关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情境中的案例分析,能真实体验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建构以“基因、蛋白质、性状”为核心的概念图。2、教学难点运用“基因—蛋白质—性状”的关系,分析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六、教学方法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相结合七、课前准备1、通过GenBankDNA序列数据库查找ALDH2基因序列,并确定基因突变位点。2、布置课前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复习后尝试建构概念图。3、批阅学生作业,分析共性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课程教学设计3/4八、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3分钟)播放与“基因检测”有关的视频片段,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不同人的酒精代谢能力有差异?(2)如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较高风险患某种疾病,可以采取什么预防措施?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二、概念建构(15分钟)展示部分学生课前作业(建构以“基因、蛋白质、性状”为核心的概念图),组织学生互评和讨论。生生互评和讨论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有哪些?(3)蛋白质与生物性状的形成有什么关系?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漏洞,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逐步修正完善概念图。进行生生互评,完成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