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广南县第一中学林登亮【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活动建议】.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课标解读】“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教材分析】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与旧教材及其它版本的新教材相比,从教材内容安排上来看,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有以下变化:①课本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以前要求掌握的内容以“知识窗”的形式出现,通过学生阅读,讨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如“多种多样的天体”、“太阳活动”“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等;课本只保留新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础、最本质的一些概念,②弱化了关于天文知识的系统介绍,甚至包括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这些在旧教材中极其重要的知识点,调整到本节课后,也只是隐藏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物理性质”的数据表格中,其他如太阳系中的成员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以及星际物质的介绍都以“知识窗”的形式出现,降低了要求。③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集中了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知识点;集中的设置,使学生更有利于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为后面学习地球环境作铺垫。④新教材很好的贯彻了“人地关系的主线”,在本节中体现在对宇宙环境与地球关系的分析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从体验和感受中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能用实例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掌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阅读知识窗“多种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一一“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分析。【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展示、影像观看与教师导学、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归纳法相结合。【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作为新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学习与研究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