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渭滨区20142015学年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地理【解析】高一年级地理试卷WB2015.0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下列图示的地表形态中,容易形成聚落的是()A.①B.②C.③D.④2.如果某聚落所在区域广泛分布着上述四种地表形态,则制约该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地形C.热量D.水资源1.B2.D【解析】试题分析:1.在聚落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影响着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如干旱地区的山前洪积扇有利于聚落的发育。2.上述四种地表形态广泛分布的地区,类似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考点:本题考查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3.近百年来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生存,其中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归结于A.城市的热岛效应B.地质天文原因C.地区现代战争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3.D【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温室效应的结果。4、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存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过程。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森林B.煤炭C.草场D.荒漠【解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我国拥有辽阔的国土,无论蓝色的海洋,还是浩瀚的沙漠,无论绵延的山区,还是奔腾的江河,都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由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周期极为漫长,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能再生,因而对于这类自然资源,应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故选:B5、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是由天然气、石油、煤、水能、核能组成。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比重最大的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水电5、A【解析】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称为化石能源.水能和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所占比例不大,但都是朝阳产业。现在我们使用较广泛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占我国目前利用的能源的80%以上,其中煤炭比重最大,故选A6、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星现象。有关我国目前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影响地球气候B.使地球上各处均能看到极光C.产生“磁暴”D.干扰地球大气电离层6、B【解析】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导致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与太阳活动成有相关性;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上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的磁场,导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太阳活动产生“极光”,且夏季在北极地区看到的极光比冬季的多,不是地球各处均能看到极光。7、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自然原因是A.肥沃的土壤,丰沛的水源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7:A【解析】: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8、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圈的范围是指地球上所有动植物B.绿色植物可以直接把太阳能转变为热能C.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D.环境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指示作用8、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其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不是仅指全部生物总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含量提高,其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