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材上联:抓耳挠腮落笔愁下联:胡编生套成文羞横批:无米之饮这幅对联正是当下学生写作的真实写照,目前我们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即是:假、大、空、俗。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学生作文材料的匮乏。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之驱”。主题蕴含在具体的材料之中,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其实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选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一、好材料的意义①深化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在最初形成时,由于还没有付诸表现形式往往比较朦胧作者依据这样意图去选材,在明朗写作具体形式的过程中,也会使写作意图逐步得到明确,粗疏之处可以弥补,偏颇之处可以纠正,选材过程就成了深化写作意图的过程。②充实写作内容。选材的过程,是赋予文章内容的过程。审题结束,作文主题明确之后,就进入选材阶段了。二、选材遵循的原则选材必须注意选择典型的、恰当的、足以表达主题的材料。第一,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选取材料必须围绕主题,服从主题。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都必须符合主题的要求。同主题有关的材料就选取,同主题无关的材料就不采用。第二、选取材料最好是要选取那些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真实可信的东西。根据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作恰当的取舍,这样写起来才会具体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选材要注意典型性。典型性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以一当十,具有典型意义。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足以表达中心思想。写一个人,要写他做的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事;写很多人参加的事,要写最突出的一个人;记一件事,要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东西。三、怎样积累、选择材料《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作文教学时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是表情答意的工具,学生有真实而丰富的生活经、真切而深厚的思想情感,就能写出一篇或质朴或华美或通俗或深刻的文章。那么我们平时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在关键时刻有“米”可用呢?1、联系周记日记,巧妙加工周记,日记记录了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考试之前有意地翻阅近段时间的周记、日记,尤其是认真阅读那些记录自己深刻感受的文字,回想当时的情形,揣摩这些材料可以适用于哪些作文。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这样的思考可以为考场作文做好充分的材料储备工作。在考试时对作文题目进行认真分析以后,如果觉得作文要求和自己的某篇周记或日记比较接近,就可以联系周记或日记内容,进行加工提炼,这样可以让我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斟酌词语、巧妙布局,容易写出更为出色的文章。2、结合老师讲析,深入思考确定材料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很多文章,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很重视作文的讲评,经常会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要特别注意老师特别欣赏的那些文章,思考这些文章在选材、构思等方面的特点。如果说优秀文章的作者正好是你,你还可以回忆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具体情境,这样既可以做好材料的准备,又可以在心理上提高写作文的信心。考试时多想想老师平常的讲解和评价,会帮助我们更快地确定选材范围。3、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材料在考试中,我们应该尽量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亲自经历的事情感受深刻,更能发挥自己的水平,也更易写出优秀文章。即使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们亲身经历,也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设想一下:若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做?我会怎么想?多从这些角度思考,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容易打动读者,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4、利用联想想象选择材料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活动场景、人物等进行合理的想象,采用拟人手法展开叙述或描写,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一次以“素质”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个同学以“板凳的自述”为题目作文,作者完全靠联想想象组织材料。写了现代中学生对公共财务的破坏,进而呼吁同学们提高自身素质。虽然生活中板凳不可能有自己的思维,但是作者对中学生情况的反映却真实可信,这种借拟人化的叙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有力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