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阅读1、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两文都写于遭贬谪的庆历六年;2、体裁都是记,是优美的写景散文,一篇写雄浑的洞庭景色,一篇写秀丽的琅玡风光,文采横溢,交相辉映,都是中国文学史空前绝后的“千古绝唱”。因此这两文有一定的可比性,现在我们就对两文进行比较阅读,加深理解。提示:我们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异同呢?1、主题思想;2、结构技巧;3、表达方式;4、语言特点。一、主体思想提示;从主旨句入手同: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不同点:1、主题深度有别:《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先忧后乐,后天下人之乐,的远大抱负,规劝友人,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突出一个“乐”字,多少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情怀。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2、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小结:欧阳修抛弃个人荣辱,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当作自己的社会理想,表现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这种思想境界明显高出范公一筹的。其实如果我们把思路放宽,我们会发现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有许多大多出自被贬官人之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捕蛇者说》,苏轼的《水调歌头》,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桃花源记》、《归园田居》,李白《行路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这些作品中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请同学回顾)。二、表达方式同:都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写景,两文都以写景见长,堪称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同: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岳阳楼记》:集中写景的段落:2、3、4段1、总写岳阳楼的大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抓住了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的特点。2、阴天的景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多写暗景,运用动态描写衬托迁客骚人内心的不平静,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些暗景,尤其“怒号”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运用这些动景,来衬托迁客骚人内心的不平静,他们因为外物的坏而悲。晴天的景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多写亮景,多运用静态描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描写了阳光温暖、明亮,湖水平静;“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以动衬静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来衬托迁客骚人内心的喜悦、平静、心胸开阔,景物的特点是欢快明朗的。3、同时景中有情,情中有静,情景交融。齐背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悲喜之情。《醉翁亭记》:集中写景的段落:2段1、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