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孙权劝学》选自《》,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司马光编年《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预习检测(一)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家、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作者情况政治史学预习检测(二)卿()岂()邪()孰()遂()即更()qīngqĭyéshúsuìjígēng读准字音预习检测(三)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孙权吕蒙鲁肃劝学赞学学习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三国时吴国名将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2、选出红色词的正确意思。(1)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A、告诉,对……说B、叫做,称为C、认为,以为D、所谓(2)卿今当涂掌事A.沿途掌管做事B.在安徽省当涂县做事C.掌权管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A.告辞B.推辞C.辞谢(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A.过水去打猎B粗略地阅读C.干涉别人打猎(5)卿今者才略A.谋略B.略微C.省略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大兄弟为什么发现事情这么晚呢B.长兄为什么了解这件事这么晚啊C.兄长识别事实多么迟啊B(1)文章刻画人物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对话(语言)(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涉猎,见往事耳4、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言多务,孰若孤?”(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通假字邪:涂:同“耶”表反问语气。同“途”即道。古时称谓卿: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古代王侯的自称。词语的古今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2、见往事耳往事: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历史过去的事情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求学的最高学位成语积累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孙权劝学详吕蒙就学略鲁肃赞学侧面学1.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孙权吕蒙鲁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劝赞课文人物给人启示孙权吕蒙鲁肃劝导别人要以理服劝导别人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人,循循善诱。知错就改,重视学知错就改,重视学习、勤于学习。习、勤于学习。故事的启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会欣赏他人。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拓展延伸*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方仲永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年长乃学学有所成少年不学一事无成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联系现实你有什么样的启示?拓展延伸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请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篇名孙权劝学伤仲永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吕蒙勤奋学习由吴下阿蒙变成才略过人的名将(正面)方仲永没有接受后天教育由神通变成平庸之辈(反面)语言描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以事寓理本文与《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到用时方恨少。”“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