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清袁枚““黄河九曲”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写事要有点波澜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学习目的】1、领会什么是波澜。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波澜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⑵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⑵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方法)方法指津成绩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1、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上去,感情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滴债主隔壁别人5、情节起落法(利用矛盾冲突生波澜)《烛之武退秦师》:①秦晋围郑(起)—②(落)—③(起)—④(落)—⑤(起)—⑥(落)—⑦(起)—⑧(落)《鸿门宴》:“三起三落”范增举玦(起)——项王不应(落)项庄舞剑(起)——项伯翼蔽(落)樊哙闯张(起)——项王款待(落)枪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报纸上几乎天天有出租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色,甚至还要伤人的报道,为什么我这么大意?果然,车子刚开不久,我就感到异样了。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栗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可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我看到,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我要去的地方终于到了。当出租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有付钱给司机,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怔怔地站那里,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度放入旅行袋,我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了,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2、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悬念的位置和作用:在文章题目和开头,悬念让文章眉目传神。在文章的情节发展中,悬念让文章波澜起伏。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3、铺陈误会法:“误会”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